台灣學者近期在美國植物病理學會(APS)出版的國際刊物,Phytopathology 及Plant Disease,所發表的報告,請連線上網參考:
Ting-Hsin Ho, Chiao-Yu Chuang, Jing-Lin Zheng, Hong-Hua Chen, Yu-Shen Liang, Tzu-Pi Huang, and Yi-Hsien Lin
Phytopathology® 2020 110:12, 1877-1885
<摘要>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train PMB05增強寄主對細菌性軟腐病的抗病性。此抗病性的增強與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增強觸發免疫性(PTI)有關。為了確定Bacillus spp. 菌株是否也能增強PTI以對抗青枯病,作者分析其對青枯菌PAMP所觸發的PTI信號之效應及對青枯病發生的影響。以編碼青枯病菌harpin基因的PopW作PAMP,PMB05是9株Bacillus中唯一的菌株可顯著在Arabidopsis葉上增強PopW誘導出過敏性反應(HR)。PopW誘導出活性氧生成和callose累積的信號均增加,證實PMB05增強了PTI。在Arabidopsis 的PTI pathways中用抑製劑處理後,PMB05觸發的PopW引起的HR就降低。所有Bacillus spp. 菌系在番茄植株上測試,僅PMB05會顯著提高對青枯病的抵抗力,而且番茄葉中的PTI信號也增強。證明PMB05是使PTI增強的細菌,以此提供番茄植株對青枯病的抗病性。
Chieh-Yi Chen, Szu-Yu Chen, Chun-Wei Liu, Dong-Hong Wu, Chien-Chih Kuo, Chun-Chi Lin, Hau-Ping Chou, Yu-Yao Wang, Yi-Chen Tsai, Ming-Hsin Lai, and Chia-Lin Chung
Phytopathology® 2020 110:12, 1934-1945
<摘要> 作者結合使用顯微鏡觀察和定量實時PCR觀察水稻徒長病的病原性。在稻苗中發現病原Fusarium fujikuroi的菌絲直接穿透莖基和根的表皮,然後在細胞內和細胞間延伸以侵襲維管束。在成株水稻中觀察到維管束的阻塞和徑向的菌絲從微管束延伸到周圍的薄壁組織。整株植物連續3 cm的節段解剝進行分析後發現水稻徒長病菌主要分佈局限於幼苗的胚、莖基和根基,在成株植物則不均勻分佈在地上基部(包括節和節間)。不定根的伸長和發育不一定與罹病株中病原菌的數量相關。以0.5 mg / L的GA3處理水稻種子,導致感病品種Zerawchanica karatals (ZK) 的幼苗伸長比抗病品種台農 67 (TNG67) 高出,這顯示ZK對徒長病的感病性與其對GA3的敏感性有關。
Yuan-Yu Chien, Choon-Meng Tan, Yueh-Chen Kung, Ya-Chien Lee, Yi-Ching Chiu, and Jun-Yi Yang
Plant Disease 2021 105:1, 209
<摘要> 蠅翼草(Desmodium triflorum)廣泛分佈於台灣中低海拔地區,是雜草也是傳統草藥。 2020年3月,在雲林縣麥寮觀察到小葉和簇葉等病徵。這些病徵類似於在同一地區發現的與花生簇葉病(PnWB)相關的病徵。在有病徵的蠅翼草中檢測到的植物菌質體,BLAST分析顯示與GenBank登錄號NZ_AMWZ01000008(與PnWB有關的植物菌質體)具有100%的同一性。根據iPhyClassifier產生的MT452308的虛擬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圖譜,可以將有病徵的蠅翼草中檢出的植物菌質體分類為16SrII-V亞組。在罹病的蠅翼草中可檢測到對紫錐花簇葉植物菌質體的Imp蛋白抗體特異性的19 kDa信號。PCR,DNA測序和Western blotting進一步證實,在罹病的蠅翼草樣本中也發現了在PnWB植物菌質體中編碼SAP11-like蛋白的基因(登錄號EMR14684),且具有100%的同一性。蠅翼草是台灣常見的雜草,作者證明蠅翼草可以作為PnWB植物菌質體的天然寄主,因此會促成植物菌質體病害的傳播。
Y.-Y. Chien, C.-M. Tan, Y.-C. Kung, Y.-C. Lee, Y.-C. Chiu, and J.-Y. Yang
Plant Disease 2021 105:1, 210
<摘要> 黃鵪菜 (Ixeris chinensis) 屬於菊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遍佈台灣中低海拔地區,是雜草也是傳統草藥。2020年3月,作者在台灣雲林縣麥觀察到了枝條增生,紫頂和簇葉等病徵。總共檢查了8株黃鵪菜,其中一半是有病徵。這些病徵類似於在同一地區發現的與花生簇葉(PnWB)相關的病徵。在有病徵的黃鵪菜中檢測到的植物菌質體屬於16SrII-V亞組,也檢測到到對紫錐花簇葉植物菌質體的Imp蛋白的抗體特異性的19 kDa。隨後的PCR,DNA測序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進一步證實,在有病徵的黃鵪菜檢出編碼SAP11-like蛋白的基因(登錄號EMR14684),與PnWB植物菌質體具有100%的同一性。作者證明PnWB的植物菌質體會引起黃鵪菜病變,而黃鵪菜可以作為PnWB植物菌質體的天然的寄主,因此促成植物菌質體病害的傳播。
Yuan-Yu Chien, Choon-Meng Tan, Yueh-Chen Kung, Ya-Chien Lee, Yi-Ching Chiu, and Jun-Yi Yang
Plant Disease 2021 105:1, 211
<摘要> 紫丁香(Emilia sonchifolia)是一種屬於菊科的草本植物,遍佈台灣中低海拔地區,被認為是一種常見的雜草也是傳統草藥。 2020年3月,作者在台灣雲林縣麥觀察到簇葉等病徵。總共檢查了4株,其中一半是有病徵的。這些病徵類似於在同一地區發現的與花生簇葉(PnWB)相關的病徵。PCR結果只在罹病的樣品中檢測到1.2 kb的16S RNA。以iPhyClassifier產生的MT420682的虛擬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圖譜,可以將有病徵的紫丁香中檢出的植物菌質體分類為16SrII-V亞組。以western blotting檢查每個樣品的總蛋白對紫錐花簇葉植物菌質體的Imp蛋白抗體的特異性 (預期19kDa的信號),該蛋白與PnWB植物菌質體的(登錄號ADD59806)具有100%的同一性。隨後的PCR,DNA測序和Western blotting進一步證實,在罹病株樣品中可檢測到編碼SAP11-like蛋白的基因與PnWB植物菌質體的基因相同(登錄號EMR14684)。作者認為紫丁香可作為PnWB植物菌質體的替代天然宿主,從而促成植物菌質體病害的蔓延。